
-
作者:Alan Doyle, Julius Lanoil, and Kenneth J. Dudek 著
-
譯者:葉湧恩、胡慶儒、李小薰、吳希君、余尚彥、林彥良、林祥宇、洪山力、袁朝樑、楊秉儒、劉俊緯
-
頁數:256頁
-
單 ∕ 彩色:單色
-
規格:17 x 23cm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日:2024年12月
⊝出貨說明
☑一般出貨
-
限量商品數量有限,以訂購先後順序為準,售完為止。
-
現貨商品每週一開始預備出貨,週一當日下訂之訂單須待隔週出貨。
內容簡介
自1948年以來,活泉之家/國際會所(Clubhouse International)的「工作社群」致力於解決精神病人所面臨的孤立和社會污名。本書詳細描述了這種以證據為基礎、具有成本效益且可複製的模式,該模式在就業、就學、居住和整體健康方面產生了實質性成果。通過強調個人選擇、專業工作者與病人之間的協作,以及最重要的「被需要的需求」,活泉之家證明了嚴重精神病人不僅可以生存,還可以在社會中做出貢獻並茁壯成長。
作者還探討了活泉之家實踐的演變,這些實踐以社會工作和精神醫療為基礎,並對當前以優勢為基礎的復元方法提供了指引。其內在的人性、社會包容性、個人賦權的訊息和創新——這一種針對受精神疾病所苦者的獨特方法——促使此模式在全球被廣泛採用。
⊝本書特色
-
這本書由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與真福之家團隊耗費近8年時間翻譯,介紹了1950年代起源於美國紐約的活泉之家(Fountain House)及1994年成立的國際會所發展中心(ICCD,現稱CI)其發展會所模式(Clubhouse Model)的背景與歷程。同時探討了美國紐約活泉之家如何以去機構化和社會實踐的方式,鼓勵會員自主參與,並提供持續的心理社會支持,促進其社會適應與復元。
-
期許能藉由本書的出版來推廣會所模式及提供有需要的團體在實踐上的參考,為現階段台灣精神社區服務注入更多的養分,並因著會所模式的實踐能協助、陪伴精神障礙者「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社會上,並且不孤單」。
-
活泉之家/國際會所曾於2014年榮獲康拉德.N.希爾頓人道主義獎(Conrad N. Hilton Humanitarian Prize)。
⊝作者介紹
-
Alan Doyle是活泉之家(Fountain House Institute)的主任(director)。他曾擔任長島地區學校系統的職業教育助理主任,並曾為麻薩諸塞州教育專員的聯邦聯絡人。他畢業於紐約復旦大學(Fordham University)和哈佛教育學院。
-
Julius Lanoil是活泉之家的心理治療師和健康顧問,並擁有醫療復健主任的認證。他曾任活泉之家助理主任,並擔任過紐澤西州醫藥與牙科大學精神醫學系的助理教授以及精神復健主任。在此期間,他創建了「會所」(The Club),這是活泉之家模式的複製項目,以及「SERV」,一個全紐澤西州的居住計劃。他也是精神復健協會(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Association)的共同創辦人,並擔任該協會期刊的首任共同編輯。
-
Kenneth J. Dudek曾任紐約活泉之家的主席兼執行主任。他從社工做到麻薩諸塞州社區支持主任,在社區心理健康領域擁有三十年的工作經驗。他最近的治療創新工作包括支持性教育、健康和社區精神醫療的計劃。他在波士頓大學獲得了社會工作碩士學位(MSW)。
內容目錄
內容試閱







以上內容節錄自《活泉之家//在心理健康實踐中創造社群//》